在电动汽车产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,充电桩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
变革与转型,展现出极具潜力的发展前景。
一、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
(一)从盲目扩张到注重效率提升
2021 年之前,充电桩行业处于野蛮生长阶段,不少企业为了获取补贴,纷纷 “跑马圈地” 盲目扩张建桩。然而,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
式并未持续太久。2021 年之后,充电市场步入 “下半场”,企业开始将目光聚焦于充电效率的提升,这成为整个充电桩行业的共同选择。
(二)市场规模增长显著
根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统计数据,2022 年 1 - 10 月,充电基础设施增量表现亮眼,达到 209.1 万台。其中,公共充电
桩增量同比大幅上涨 109.0%,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更是迅猛,同比上升 391.4% 。而在保有量方面,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从 2017 年
的 45 万台一路攀升至 2022 年的 521 万台,复合年增长率(CAGR)达到 64% 。截至 2023 年 11 月,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 2024
万辆,充电桩保有量为 826 万台,整体车桩比达 2.45 。
二、充电技术发展趋势
(一)快充 / 超充成为主流趋势
车企在高压平台的布局不断推进,自 2019 年以来,保时捷、比亚迪、极氪、广汽埃安、小鹏等主机厂陆续发布 800V 及以上高压平台,这使得充电峰值功率大幅提升
以小鹏为例,其 800V 高压平台车型峰值功率可达 480KW,能够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,大大节省了充电时间。随着高压平台车型的陆续上市和渗透率的不断
提高,对直流快充 / 超充桩的需求也在持续攀升。
在超充领域,特斯拉无疑是行业的引领者。从 2012 年 9 月推出第一代超级充电桩(峰值充电功率达 90KW),到 2014 年第二代(峰值充电功率达 120 - 150kW ),
再到 2019 年第三代(峰值功率提升至 250kW ),以及 2023 年推出的第四代(峰值充电功率进一步提升至 350KW) ,特斯拉不仅在技术上不断突破,全球布局的
超充桩数量也在稳步增长,截至 2023 年 9 月份,已突破 5 万个。
(二)技术路线多样发展
高压快充技术
:“超充” 采用大功率直流电充电方式,可大幅缩短充电时间,一般能在半小时或更短时间内充电 80% 或以上。超快充主要有大电流和高电压两条技术路线,由于 高电压技术可降低能耗、提高续航、减少重量、节省空间等,相比之下优势明显,有望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。 2.液冷技术
:液冷终端与普通快充终端的主要区别在于充电枪线的冷却方式。普通枪线采用风冷,冷却效果有限,难以承受高电流发热问题,充电功率受限;而液冷枪线通 过循环冷却液,能快速导出电线产生的热量,使枪线可承受较高电流。对比显示,普通直流充电枪最大承受功率 250KW,而大功率液冷充电枪最大承受功率可达 800KW。
3.柔性充电堆
:充电堆又称分体式充电柜,它将所有充电模块集中形成一个大的功率池,可灵活满足单个充电桩的功率需求,大幅提升充电场站的运营效率,降低后续维护成本,
有望成为快充 / 超充站的主流解决方案。
三、新模式探索
(一)光储充放一体化崭露头角
光储充放一体化充电站作为一种创新模式,正逐渐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。它由光伏发电、储能电池和充电桩三部分组成一个微网,通过利用光伏太阳能发电,借助退
役动力电池建设储能系统,实现充电削峰填谷,不仅能减少白天峰期的充电电量及电费,还能在电网故障停电时采用离网运行模式为新能源车应急充电。以特来电为
例,其光储充放微电网解决方案已在全国 100 多个城市广泛应用,服务百余家合作客户,建成 200 余座微网型充电场站。这种模式不仅可有效节能减排,还为构建虚
拟电厂提供了可能,是下一代充电站解决方案的有力竞争者。
(二)政策推动下的市场需求
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大幅提升,2023 年 1 - 11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830 万辆,预计全年超 900 万辆,11 月单月渗透率达 30% 。新能源车渗透率及保有量的
快速增长带动了充电桩市场需求的旺盛。2020 年,充电桩被纳入 “新基建” 七大重点领域,国家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。2022 年 1 月,国家发展
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等 10 部门出台政策,提出到 “十四五” 末要形成适度超前、布局均衡、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,满足超 2000 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
2023 年,工信部等八部门发布多项通知,组织开展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试点工作,对充电桩建设数量和比例提出明确要求。
地方各省市也积极响应,相继出台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规划。例如,北京市争取到 2025 年建成 70 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;上海市规划到 2025 年建成 76 万个
充电桩和 300 座换电站;浙江省规划到 2025 年累计建成 230 万个以上充电桩,其中乡村不少于 90 万个,实现公共充电站 “县县全覆盖”、公共充电桩 “乡乡全覆
盖” 。同时,政府财政补贴也逐渐由补贴电动车消费向补贴充电基础设施转变,进一步推动了充电桩行业的发展。
四、市场规模预测
(一)关键假设与市场规模测算
西部证券对中国充电桩市场的测算基于以下关键假设:
一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及保有量稳健增长,预计 2026 年、2030 年销量分别为 1643 万辆、2449 万辆,保有量分别为 6115 万辆、12568 万辆;
二是中国公共充电桩及私桩车桩比整体呈下降趋势,预计 2026 年、2030 年公共充电桩车桩比分别为 8.0、7.1 ,随车私桩车桩比分别为 3.2、3.0 ;
三是随着高压快充渗透率提升,公共直流桩充电功率逐年提升,预计 2026 年、2030 年单台充电功率分别为 142KW、160KW ,同时充电桩单位成本因
规模效应及技术进步逐年下滑。
在此基础上,西部证券测算国内充电桩市场规模 2026 年将近 800 亿元,2030 年超过 1400 亿元,2022 - 2030 年复合年增长率(CAGR)达 27% 。
(二)市场格局展望
预计未来充电桩市场将呈现 “四分天下” 的局面。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逐渐成熟,快充 / 超充桩凭借其高效的充电能力将占据重要市场份额;光储充放一体
化充电站因其节能减排和智能电网融合的优势,也将在市场中分得一杯羹;私人充电桩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,仍会保持一定的市场比例;而传统的慢充桩
在一些特定场景,如居民小区夜间充电等,也将继续发挥作用 。
综上所述,充电桩市场正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,技术创新、模式变革以及政策支持将共同推动其在未来实现更加蓬勃的发展,为电动汽车的广泛普及提供坚实
的基础保障。